喜欢一个人待着,是内心足够强大还是“青春期社恐”?
“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觉得难受,想赶紧离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更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待着挺好,我哪儿都不愿意去。”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医生遇到上述情况,常常会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社交恐惧症。有时,父母也会前来询问,因为他们的孩子有一些类似表现。
社交恐惧症和“青春期社恐”
存在社交恐惧的青少年通常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例如,他们会在心理上害怕在社交场合被人注视,害怕自己会有丢面子或令人尴尬的言谈举止,有的人甚至会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当然,光有症状表现还不能算是心理障碍。
诊断为心理障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类患者会因为对社交活动存在预期性焦虑而感到非常痛苦,并采取回避行为。例如,拒绝去某种社交场合,甚至拒绝去人多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说的不但有症状,而且症状还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最终给患者造成心理痛苦。
除了上述情况,目前还有一类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社恐”。我们暂且把它称为“青春期社恐”。这种症状多发生于青少年身上,他们在社交方面表现出既渴望又害怕的复杂心态。虽然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他们会莫名紧张,有时甚至面红耳赤,最终不愿意与人交往,更喜欢一个人待着,或者仅仅能够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
究其原因,这种情况与青少年在青春期表现出的情绪波动大和人际交往敏感性强有关联。如果大家能够了解到这些知识,耐心、平和地对待他们,他们就能相对平稳地度过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社交恐惧是由什么造成的
心理问题常常会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是轻微的表现,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则是严重的障碍。有时,两者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地区分开来。有人也许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交恐惧的种种表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疾病?
总体来说,社交恐惧的成因复杂,很难说是某个单一因素起到了绝对作用。有时,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社恐”。也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比较严苛的教养环境中,或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因、内因的影响,逐渐形成对自己比较高的要求,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自我接纳差,就相对更容易出现“社恐”。
当然,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也会出现“社恐”表现,这时主要的问题是抑郁,“社恐”只是继发症状。
青少年“社恐”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意识到表现出“社恐”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社交恐惧症。当前,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很多青少年都会在网络上查找健康信息,并进行自我诊断。在我们缺少完整的知识时,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把自己的若干表现当成是疾病,给自己戴上心理疾病的帽子。
其次,根据心理学的“自我推荐学说”,“社恐”常常和我们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有关。假如无论别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我们都一概不在乎,那就不会紧张、害怕。
所以,当我们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负面体验时,我们可以采用“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对话”,用友善的语气,认可自己感受到的恐惧其实是一种大家都会有的共同体验,告诉自己没有必要压抑或夸大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放松一点去面对,有时甚至可以用“自我调侃”来释放压力。
如果经过自我调节,效果不理想,那我们就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使用这种方法,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先让你学会一些放松方法,并和你一起把恐惧的场景按照其恐惧的程度进行排列,然后再根据你放松的状态决定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场景。
采用系统脱敏法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如果你一次跨的步子太大,挑选的场景超过了当下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挫折感。此外,认知疗法也是心理咨询师常常用于治疗“社恐”的办法。
还有人会问:药物对解决“社恐”问题有用吗?从整体上说,药物治疗是辅助治疗方法,其作用往往在于缓解焦虑情绪或伴随的抑郁情绪。一般情况下,抗焦虑药物能减轻境遇性焦虑状态,使自我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变得容易一些。